在日前举行的2014中国人工智能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上,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环境造就的大数据时代,跨界碰撞和开放创新的智能产业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其实人工智能已经在我们的周围广泛应用,只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例如在我们拨打电话时听到的许多声音是由电脑发出的,但由于声音非常逼真,我们往往误以为是人在说话。”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说:“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博览会上,展出了许多配备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例如加装GPS或北斗飞行控制系统的智能无人直升机,只要预先输入程序,就可以自主完成飞行任务。或者与手机、电脑相连,就可以坐在家里实现对直升机的飞行控制。还有装备传感设备的家用机器人,通过智能手环、智能腰带等设备实时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并将信息发到云端。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预测,到2020年全球智能设备数量将会达到280亿部。家庭是这些智能设备的重要使用场景。智能汽车随着特斯拉的热卖成为产业热点;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穿戴设备正在成为产业巨头和创业者努力挖掘的又一个金矿。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开启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以医疗与健康机器人为例,预计到2015年我国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16亿人,而且每年平均增长600万人。14岁以下的儿童人数为2.2亿,14-23岁的青少年人数约为4.4亿。此外,还有约6500万残疾人,其中轻中度残疾人约为6000万。李德毅表示,这些人都是智能移动机器人的潜在用户。如果每个机器人造价1万元,市场容量就达到9万亿。如果是10万元,市场容量就是90万亿元。
正是看到机器人在家居领域的广阔应用空间,许多公司都竞相研发家用辅助机器人。例如洪都公司研发的智能代步机器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除了第一代的自动转向灯、自动遇障减速;第二代的自主导航、自主避障、陪同散步、自主充电、异常检测、防跌落/防碰撞等功能外,还增添了自动上下楼梯的功能。
再以农用无人机为例。近年来,农用无人机在我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智博会开幕当天,江西一家无人机企业就签订了10架农用无人机的销售协议。据测算,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是目前地面植保机具防治效率最高的高架喷雾器作业效率的8.38倍,飞机作业不仅效率高、节省人力与农药,而且完成同样作业面积的耗油量也比拖拉机等农机少。据农用航空专家预计,到2015年,农用无人机国内需求量将达到5000台,2020年不低于10000台,发展前景广阔。
(新华社记者 崇大海 李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