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NEWS REPORT
新闻报道
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2020年05月25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5416
[导读] 12月23日-24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苏州召开2017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暨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南开大学方勇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贾英民和清华大学陶晓明等人领衔的44项科研成果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2017年度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揭晓。

  12月23日-24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苏州召开2017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暨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南开大学方勇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贾英民和清华大学陶晓明等人领衔的44项科研成果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资料显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以享誉国际的著名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泰斗、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院士命名,被誉为“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

  迄今为止,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一共举办七届评审及颁奖活动,先后授予119个单位及行业机构、426名学者及专家、140个创新成果和项目表彰奖励。

  今年新设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奖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办公室主任余有成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设有5个类别7个项目奖项,这五个类别奖项包括成就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优秀青年奖。

  “今年科技进步奖在奖励科技进步项目奖之外,还增加了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和科普项目,奖励对象主要针对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工程、创新机制和科普创作成果作为评选基本条件,而这三个项目奖项,后面两个项目奖是第一次评出。”余有成解释。

  在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当中,南开大学方勇纯团队完成的《一类欠驱动机器人系统的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贾英民团队完成的《移动式重力补偿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和清华大学陶晓明团队及其他单位共同完成的《视频通信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及应用》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北京邮电大学马占宇团队及其他单位共同完成的《电力用户大数据智能画像技术及应用》和电子科技大学程洪团队及其他单位共同完成的《物理紧耦合人机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摘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北京小度信息科技、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重庆云威科技、珠海一微半导体、河源勇艺达科技、北京云迹科技、新译信息科技、博锐尚格节能技术这8家公司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

  同时,武汉大学蔡恒进完成的《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科普成果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成就奖空缺。对此,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院士表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明年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成就奖,从原来的本人填表申报改为由提名委员会提名推荐的提名制,这对我国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和工程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评选基地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12月23日,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李德毅和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共同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选基地揭牌。

  双方表示,随着评选基地的诞生,每年一届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将长期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举办,使之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辐射全国各行业人工智能科技奖励工程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盛事。

  “作为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唯一科技奖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评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的软硬件设备和科学规范的评审流程, 评选基地的落成将有助于评选工作常规化、系统化和稳健化的开展。”余有成表示,这也有助于当前还比较分散的人工智能人才和技术向以苏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积聚。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苏州工业园区目前正在积极抢占人工智能的产业风口,在全国率先出台“人工智能产业”三年发展行动计划。苏州工业园区目前已集聚了人工智能企业400多家.

  “我们极争取到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基地的落户,为下一步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州市代市长李亚平表示。

  李亚平提出,随着全球科技变革深入演进,给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这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学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表示,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部署,苏州工业园区加强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实现强势联合,一定能够加快顶层设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同时,还能整合优势资源集聚,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学会科研创新要素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刘燕华预测,未来的时代,一定是人工智能助推智能化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智能科学技术人才不断涌现的新阶段。

分享到:
[责任编辑:yxl]
转载申明: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官网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