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一直致力于金属3D打印技术的研发,目前已经有三代自主研发的金属3D打印机问世,成为该细分领域的领头羊。日前获悉,该校的3D打印研发平台有望落户东莞,依托该校与东莞市共建的华南协同创新中心,实现3D打印技术的产业化。
据了解,华南理工大学研发的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目前已有产品实现批量生产。今年,华南协同创新中心会在东莞寻找更多合作,共同推动该中心3D打印的产业化应用。
已研发三代金属3D打印机
3月12日,在位于松山湖的华南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杨永强介绍了该学院的3D打印成果。目前,华南理工的3D打印研发主要由杨永强牵头,在金属3D打印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杨永强此前一直从事激光领域的学术研究,在他看来,国内的3D打印研发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院校做得比较前沿,而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致力于金属3D打印机研发。在这个细分领域,华南理工处于领头羊的地位。
2004年时,华南理工研发出了国内最早的一台金属原件3D打印机。当时技术并不成熟,第一代样机外形比较笨重,只能将金属熔化,大致成型,模型的表面也比较粗糙。
三年后,第二台样机于2007年宣告问世,精度方面比第一代打印机有了提高。2012年,第三代样机研发成功,这时,华南理工在金属3D打印领域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开始利用第三代打印机,开展技术应用服务。
牙科骨科应用前景广阔
杨永强介绍,华南理工研发的3D打印机,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其中牙科和骨科是两个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他展示了用3D打印机做出的牙齿内侧托槽和牙冠固定桥。据介绍,对于有需要的患者,医生可以用扫描仪将病人的牙齿数据扫描到电脑上,这时安装在计算机内的软件根据数据设计个性化的产品,要与病人的牙齿相吻合,然后3D打印机会将模型打出。“这样打印出的产品会非常精确。”杨永强说。
据了解,华南理工已经通过技术入股了一家公司。该公司专门研发生产牙齿托槽,目前已经实现产业化,并引入了风险投资,销售额突破了700万元。“目前市场反应很好,不仅国内的各大医院有需求,而且还卖到了国外。”杨永强透露。
除了牙科外,骨科也是该款3D打印机面向的主要市场。杨永强表示,华南理工的第三代3D打印机,可以精确打造人工关节和手术导板,帮助病人实现应组织的修复。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骨关节置换手术7万人,每个关节置换平均需要花费5万元,而市场需求每年仍在增长。不过,由于涉及比较特殊的医疗领域,取得3D打印植入体的医疗器械许可证程序比较复杂,因此这方面的市场推广时间比较长。
在东莞寻求合作伙伴
杨永强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将借助位于松山湖的华南协同创新中心,建立3D打印研发平台,借助该平台在东莞实现技术成果转化。
首先是设备的产业化。在国内金属3D打印领域,华南理工研发的3D打印机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已经研发出了系列设备,已经可以推向市场。“不过,我们研发的3D打印机价格比较昂贵,每台至少要上百万元,所以要让市场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杨永强道出当前产业化的困境。
其次是医学应用的产业化。华南理工大学通过技术入股一家公司,利用3D打印机做出的牙齿托槽已经实现量产,其中的经验可在东莞复制。杨永强介绍,3D打印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几乎针对身体某个部位的某款产品,都有很大的市场。
此外,华南协同创新中心还将探讨“设备+技术+应用”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比如某个企业要设计某款产品,该中心可以利用其3D打印设备和技术为企业设计个性化服务,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类似于实验室合作模式。
杨永强称,华南协同创新中心正在东莞寻求合作伙伴,希望吸纳东莞的企业参与,共同推动该中心3D打印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