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3月,“Alpha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专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同时也催发了又一轮新的人工智能热浪。
如今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多方面需求推动下,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云服务等技术的支撑下,人工智能再次风生水起。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理论与技术得到快速、长足的发展,并且展现出非凡的应用前景。相应的人工智能系统,例如无人车、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也纷纷走到前台,跃跃欲试地进向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未来45%的当前的知识活动是可以被技术自动化的。《科学》杂志2016年年初给出的判断是,到了2045年,全球将有50%的工作岗位由人工智能的机器来替代,而在中国这个数据是77%。近日发布的《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球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了806家,算下来平均每10.9个小时就有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诞生。人们似乎可以憧憬科幻电影中才有的机器人满街走,AR、VR技术发挥到极致的各种智慧生活情境不久将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已经从理论框架步入开发应用,逐渐进入寻常人家,其产品将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在中国,人工智能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尤其吸引了政府、企业界、投资界的目光。人们纷纷开启头脑风暴,将时代标签从“互联网+”标注为“人工智能+”,希望能够跟上千载难逢的时代潮流,借力科技进步寻求甚至调整新的增长模式和改变发展方向。我国的人工智能商业应用大门正在徐徐开启,讯飞、百度、阿里、网易等大型互联网企业正在加紧布局人工智能商业运用,已有的产品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语音识别等产品正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深得用户的喜爱。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广泛地运用到教育、医疗、金融、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今,国内不少企业家、投资者和创业者也都在紧盯着人工智能,急切地抓住这一风口。据2016年11月乌镇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消息,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列世界前三甲,其投融资额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面临热浪来临,更需冷静思考。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惶恐和忧虑,以及充溢着的各种概念泡沫和盲目的跟风炒作。科学应用发展需要理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同样需要科学的态度,需要冷静客观清醒地对待,实事求是地求发展,防止盲目冒进蜂拥而上,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进而导致重现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发展滑入低谷。
在人工智能领域,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张图:

图中的曲线趋势真实地反映了人工智能自1956年诞生以来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的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正在以指数生长的趋势攀升,处于风口浪尖。其可能带来的无比广阔灿烂的前景,也可能是一个急转直下的过山车。
人工智能发展高低起伏的曲折走势,是完全符合其学科特点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如此受到全人类的关注,其成功获得全人类的追捧,其失败则会遭到全人类的鄙视。因为,人工智能的成果不仅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直接涉及到人类的认知、哲学、伦理等领域。对于卫星发射、登月成功等,人们会兴奋得欢呼雀跃。然而,对于机器人的成果,人们会担忧“有了情感的机器人是不是就不能够销售了,如果销售岂不是贩卖人口!”
历史上,人工智能曾经因为机器翻译的成就引起世人瞩目,当时有人兴奋地预言:不久的将来就不用学习外语,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随意交流了。但很快,机器翻译系统就被人用俚语测试,结果大跌眼镜,引发了人工智能研究滑入谷底。当时科学家遭到的批评最多的是“套用国家研究经费”。可见,倘若如愿,人工智能就是功臣,不管是否威胁到人类生活,都将被冠以光环。但如果失败了,人工智能就会被吐槽,依旧会再次被扣上“骗子”的帽子。60年来,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一阵浪谷波峰、一阵备受质疑到滑入谷底、而又再次崛起……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发生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仍有很多关键技术尚待突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人们不能盲目乐观。

2016年11月16日至21日在深圳举办的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突然故障,发生了自主“打砸抢”,破坏玻璃并打伤路人。
面对人工智能大潮来临,如何在更多的领域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取得长足进步或华丽变身,值得每一位以此为发展方向的个人或企业去思考。为此,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并且缺一不可,即需求、数据、算法,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了解人工智能技术
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期望目标应该是得心应手的工具或人类的伙伴,而不是人类的替代品。2015年国际人工智能大会的优秀研究奖得主,哈佛大学的Barbara J. Grosz教授的获奖报告“From the Turing Test to Smart Partner”,其观点是不能强求智能机器是个人,不管是外形还是思维,只要它不那么笨,不瞎不聋,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延伸我们的时间,能力就好。人工智能系统是发挥其智能优势的绝佳平台,人机交互、人机协同是重中之重。
剖析产业需求
找到借力发力的切入点。需求与技术是螺丝与螺帽的关系,只有丝丝扣扣无缝耦合才能够承担重任。因此,企业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痛点是什么,能清晰描述人工智能引入后的变化或前景。依靠感知智能技术的产品成功可能性要高于依赖认知智能的产品。例如,通过视频做人脸、姿态等识别已经比较成熟了,然而如果希望人工智能做到察言观色,预判主人喜怒哀乐,进行更加完美的带有情感的交流,则仍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清楚可利用资源
取水有源,方能渠成水到。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我们以数据为例,考虑几个问题。
(1)真的能够获得大数据吗?如果产品是完全依赖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的话,必须要关切数据是否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警惕突发的封杀可能导致致命的打击。同时还要考虑数据维护、成本更新;
(2)得到了大数据就一定好使吗?有统计结果表明基于大数据的工作,有80%的精力都用到数据清洗上,清洗后的数据量,清洗需要的资源与消耗等问题都是不可小觑的;
(3)大数据足够大吗?貌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数据,根据任务层层分解、内容次次筛选后,剩下有用的也许就捉襟见肘了。
总之,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由易到难,就可以避免人工智能再次滑落谷底,顺利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人类生活,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
作者简介

朱小燕,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光学字符识别、语音信号处理、人机交互、盲用计算机、文本挖掘、问答系统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