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供需 > 服务机器人 > 正文

机器人写九寨沟地震报道仅用25秒,人类记者你恐慌了吗?

2017年08月11日    来源:机器人e资讯     
8748
[导读]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地震,机器人用25秒写了全球第一条关于这次地震的速报,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全球首发。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地震,机器人用25秒写了全球第一条关于这次地震的速报,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全球首发。

  这篇标题为《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的速报全文585个字,在8月8日21时37分15秒自动编写。

  速报内容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产出说明和5张图片。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速报

  写这则速报的作者为“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它是国家地震台网研发的智能机器人。

  这不是它第一次露面,早在2016年5月四川绵阳地震期间,它就用6秒钟写下560字速报,整个过程自动写作,自动发布,无人介入。

  很快,一条题为《绵阳安州发生4.3级地震》的新闻开始传播开来。内容包含地震参数、震中地震历史信息、地震周边乡镇的基本情况、地震所在县的行政情况,还有两张震中地图,图文并茂,跟这次情况一样。

  据了解,“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实体“机器人”,而是一套能够执行命令的程序。当地震发生后,这套系统会启动工作流程,取标题、发布图片、写地震参数......将这些步骤逐一展开,在最短的时间把速报写出来。

  8日当晚,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发出第一条速报后,截至9日下午6点32分,又连续推送了14条关于地震的速报,均为机器人操盘,最快出稿速度为5秒。

排列以速报推送时间为基准

  速报的数据地震参数,如震级、震源深度等信息来自地震台网。其他背景数据来源不一样,如震中的简介、震中所在地周边乡镇、村落等情况,有些是检索的,有些则是之前就储存在机器人系统里。

  自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平台今年6月29日上线以来,共发送了68篇机器人撰写的速报。

  在地震报道领域,机器人早有所作为。由《洛杉矶时报》内部员工肯恩·斯昆克开发,并于2011年投入使用的Quakebot是地震领域自动化新闻的鼻祖和标杆。

  2013年3月,Quakebot因为第一个报道南加州发生的4.4震级的地震而迅速引起关注。2014年3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4.4级地震,Quakebot用3分钟完成了相关报道的写作和发布。

  四川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机器人有一天会替代人类记者吗?

  机器人目前擅长的写作领域:财经、体育、自然灾害

  机器人参与新闻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谷歌实现个性化新闻推荐,那年,谷歌开创了用机器选编新闻的先河。

  可实际上,机器人新闻是“自动化新闻”的通俗说法。继2014年7月美联社引进“机器人同事”后,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纷纷引入自动生成新闻技术。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卫报》和路透社等西方媒体都走上了自动化新闻发展的道路。

  国内,直到2015年9月,腾讯财经的机器人Dreamwriter才正式出道;同年11月,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主打财经新闻;去年,第一财经发布智能写稿机器人“DT稿王”。而南方都市报的机器人“小南”,撰写的第一篇稿件是关于春运车票动态信息。

  关于地震等灾难报道也有些过机器人写稿的先例,比如2014年《洛杉矶时报》机器人Quakebot在地震发生三分钟后自动生成和发布了报道,但长达三分钟,而此次地震台的文章写作只用了8秒。

  机器人现阶段依旧离不开人类干预

  目前新华社机器人发稿系统运营维护仅需4到5人,平均一天稿件签发量在100条左右。一条机器人新闻的顺利诞生,首先需要清晰、准确、结构化的数据,当数据质量较差时,新闻的报道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机器人新闻的报道领域局限于题材重复的新闻故事;最后,机器人现阶段依旧离不开人类干预。

  目前需要人类干预的环节包括:制定算法、提前撰写新闻模版(语句、段落或是整篇报道)、最终核实环节,等等。

  这也意味着,一旦脱离了人类的干预和核实,机器人新闻的准确性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

  当地震或是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附近地区的读者最希望能够快速、准确地知晓诸如破坏程度、波及地域、时长等信息,以便及时逃生或是做好避难准备。而一旦地震报道失实,则可能造成不可估计的严重后果。

  “机器-人类”协作模式,或将成为新闻界的未来

  除了准确性,目前机器人新闻还面临着“可读性”的问题。西方多个学术研究的结果显示,机器人新闻的可读性不如人类记者撰写的新闻。

  2014年,瑞士卡尔斯塔德大学的克里斯特·克勒瓦在受访者不知道文章来源的情况下,观察和分析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自动化新闻在可信度方面的排名比人类写得高,但在可读性方面明显低于人类。

  具体而言,人类记者撰写的新闻连贯程度高、撰写质量高、更清晰、阅读起来更为愉悦。而自动化新闻则相对无聊,更为描述性、信息量更大、更为可信和客观。

  不过,随着算法的迭代,机器人新闻的可读性正在日益朝人类记者的水准逼近。2017年,西方学者安德里亚斯·格雷费和马里奥·海姆,对自动化新闻的接受度和可读性进行了量化研究。

  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自动化新闻和人类撰写的新闻在五个与可读性相关的指标中,有四个没太大差别。

  即便如此,机器人新闻仍旧因其算法的局限,难以完成诸如深度访谈、深度分析等人类记者擅长的工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机器只会与人类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而人机协作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原因。

  机器人对数据非常敏感,它可以对基础的数据类新闻进行分析和写作,节省记者的时间,降低媒体的成本,提高媒体的效率和收益。

  需要与人打交道的深度报道,主力是记者,在操作的过程中机器人会帮助记者解决掉很多问题,比如语音转录、数据报表分析、制作图片等等。

  写稿机器人归类于AI领域,AI威胁论近年来从未消停过。在刚刚过去的7月里,马斯克就提出了人工智能威胁论,他表示在30年之内AI就会超越人类的智慧,后果让人担忧。话还未落音,扎克伯格在直播时驳斥了马斯克的观点,再次强调AI和谐论。

  在AI威胁论同样盛行的新闻媒体领域,一部分媒体人对写稿机器人的出现表示担忧,但更多的人觉得,机器人并不会取代记者,相反会成为记者的好帮手。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认为,机器人写作在国外应用已经相当普及,而在国内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通过软件对相关的数字进行设置,机器人的反应速度确实比人迅速。但是,陈力丹认为,机器人参与写作只是新闻写作中最基础的,新闻从业者不能因为机器能够写作就丢弃基本功,毕竟操作机器写作的是人,如果人类不会自己写作了,机器也没有模本可供参考了。同时,新闻从业者从简单的、重复的事件性报道中解放出来后,可以进行深度报道、话题设计、文化创意等其他内容。

  所以,在未来,机器人和记者相互协作,才是主流趋势。

[责任编辑:yxl]
转载申明:中国智能化产业与产品网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关键词: 写稿机器人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010-57188978
投稿:zgznhcy@ciiip.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南路1号
网址:www.ciiip.com
关于我们
加为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