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咨询 > 智慧医疗 > 正文

学霸全国首创“智能机器人”为桥梁治病

2014年02月28日    来源:华龙网     
1004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共同评选的2014年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日前出炉,重庆交通大学“混凝土桥梁检测、评估与加固理论与技术科创团队”入选。记者今日采访了解到,这个团队由中组部“万人计划”人选周建庭教授等老师指导。在重庆交大校园里,他们被称作“桥梁医生”和“固哥”,成员有3名博士和26名硕士,都是在校学生,年级横跨研究生一年级到博士三年级,还有多名“90后”成员,基本都是“学霸”。或许你也好奇,他们研发了什么?学霸们又是怎么搞科研的?

研发桥梁“智能机器人”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混凝土桥梁检测、评估与加固理论与技术科创团队”,这样一个“绕口”的名称,肯定让你很困惑:他们到底是干嘛的?

交通运输部的一项资料显示,我国混凝土桥梁占桥梁总数的90%以上,我国70多万座桥梁中,有1万多座属危桥,1/3以上桥梁的部分功能失效亟需加固改造。重庆交通大学这个团队就是帮桥梁看病,为桥梁加固的。其最亮眼的成果之一是研发的“智能机器人”—高大索塔裂缝检测装备。

团队负责人、重庆交大研究生三年级的陈增顺向记者介绍,斜拉桥在桥梁建设中应用很广泛,对斜拉桥来说,索塔承载了整座桥梁的大部分荷载,索塔的塔壁会因材料或者环境因素出现裂缝,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桥梁的安全,但面对两三百米高的索塔,现有的检测主要依靠人工观察、超声波扫描等,但都难以到达高大索塔的各个部位。

“我们研发的成果就可以解决这项难题”。成员宋军说,“智能机器人”载着高清摄像头,可以在索塔上上下活动扫描,获取索塔表面裂缝图像,然后利用数字图像成像系统对裂缝区域进行影像摄取和分析,获得裂缝的影像宽度、长度和走向等信息,甚至可以分辨小于0.1毫米的裂纹。

这个机器装置是U形的,它能根据索塔的大小调节自身大小,并且可以载人到索塔顶部进行人工检修。该成果目前已完成室内试验,即将运用于广西外环高速公路的大冲沟大桥高大检测索塔裂缝检测工作中。

团队研发的还有磁记忆无损检测和红外成像无损检测等技术。团队成员、博士三年级的陈悦介绍,所谓磁记忆无损检测,就是不打开混凝土结构,就可以检测桥梁的健康,比如里面的钢筋是否腐蚀等,目前这两项技术已进入试验阶段。

这样的技术和系统是首次研发吗?团队指导老师、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建庭告诉记者,这个装置系统在全国来讲是首创,而且是交大团队自主研发的。

据悉,该装置正在申请多项国家专利。正是凭借这些成果,团队经过层层筛选入围2014年百个“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我市只有重庆大学和交通大学两所高校入选。

没有造出机器人前他们爬上桥梁索塔“问诊”

虽然这个团队的成员都还是学生,但其研发的技术是要被用于桥梁建设的。因此,研发中,他们既需要在实验室里忙碌,也需要去全国各地的工地上“实战”。

几年来,团队中的成员已经先后去过西藏、云南、广西和重庆多个区县的工地,检测加固桥梁500余座。

国内第一、世界第二跨径的轨道斜拉桥—重庆轨道6号线蔡家嘉陵江大桥已经建成通车。这座桥的施工监控便是这个团队负责的。八十几米高的桥塔,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他们常常要上到塔顶粘贴应变片,检测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雨量计、倾斜仪的设置。

怎么上到八十多米的桥塔顶端?一位成员告诉记者,他是从桥塔内部的通道爬上去的,里面漆黑一片,他借着头上的小灯,手脚并用,一口气爬了二十五分钟,到达塔顶的时候已经汗流浃背,仍然心有余悸。

同样是这座桥,两名成员有一次准备乘坐电梯上到塔顶去粘贴应变片,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电梯上升到一半出了故障,既上不去,又下不来,高高地悬挂在五六十米的高空中。“下面就是实实在在的混凝土桥面,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当时我们想的是,为什么今年没有买保险呢,嘿嘿。”一位成员打趣地说道。在空中停滞了近3个小时后,工地上的吊车解救了他们,真真实实地体验了一次“高空游戏”之后落回地面,惊魂未定的他们,仍然在电梯修好以后再上塔顶,做好自己未完成的工作。

过程中成员们常常受伤,比如手脚被钢筋刮破或者摔跤。但正是这样艰辛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为他们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他们的青春谁做主?钢筋水泥混凝土

研发的过程是枯燥的,每天朝八晚六,队员们接触的是不停运转的大型试验仪器和各种构件碰撞的刺耳声音,或者就是工地上的钢筋水泥混凝土。中午常常就是一个七块钱的套餐,一瓶矿泉水,就着对当天试验结果的激烈讨论匆匆下肚。晚上再拿着当天的实验数据回到办公室,运用数值分析软件研究,修正,忙到凌晨是常事。

29人的团队要运行好,协同创新很关键。

记者了解到,队员们在检测、加固、评估的理论和技术上进行了明确的小组分工。比如博士三年级宋军所在的小组负责加固与评估理论,研究生一年级杨俊所在的小组就负责检测与加固技术。

然而在具体的实验和工程项目中,小组与小组之间难免会存在分歧。“我们团队最好的地方就是上面有博士师兄师姐,出现分歧后他们就会来指导。”成员王杨说。

但还有一些问题,是师兄师姐不能解决的。混凝土桥梁检测、评估与加固理论与技术研究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机电、机械、通信等很多领域,都很专业。当师兄、师姐解决不了的时候,他们就会请教指导老师和其他专业的教授。因此,这个团队的指导老师既有土木工程学院的老师,也有该校机电、机械等专业的专家教授。

“有时候也会去蹭其他专业的课。”成员李志刚说,在做磁记忆无损检测时,他们就需要掌握关于磁、电磁、金属学方面的知识,但这个不是简单的高中物理,除了请教老师,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一本书一本书看,一起学习新事物。此外,开始此项科研以来,团队每周四晚上都有一个研讨会,就遇到的问题开展头脑风暴。

对此,宋军有很深的感慨。他说,研发过程中,他们遇到任何技术难点,解决不了的,交大的教授们都会乐于指导,学校和科研处、校团委等部门也给科研提供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

科研团队个个都是“学霸”奖学金用来“娶老婆”

如果你以为他们只是在实验室里搞科研,那你就错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很棒,而且非常“多样化”。

团队一共有29人,成立于2009年。从性别来看,队员中有9个女生,20个男生。从学历来看,有3个博士,26名硕士,专业是桥梁与隧道工程或者相关。从年龄来看,队员最大的32岁,最小的是1992年出生的。

说他们是一个学霸科研团队,一点不夸张。

26岁的陈增顺是团队负责人,现在读研三,曾获得过全国“挑战杯”金奖、“重庆市青年五四红旗手”等省部级及以上荣誉或奖励30余项。现已录取为香港科技大学全奖博士。

32岁的宋军读博士三年级,连续两年拿了博士国家奖学金,共计6万元。“你的奖学金都是怎么花的呢?”宋军笑说:“存下来结婚用。”

其余的队员无论是在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都拿过不少奖学金。团队的29人,有一半的都是保送研究生或者“直博”,另外的考研成绩基本都超过了国家线70多分。

记者了解到,团队队员有的即将毕业,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科研机构,他们都表示“桥都”重庆是他们工作地的首选。

[责任编辑:Robot]
转载申明:中国智能化产业与产品网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关键词: 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010-57188978
投稿:zgznhcy@ciiip.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南路1号
网址:www.ciiip.com
关于我们
加为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