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近一半在南京,在宁部省属研究机构总数超过全省三分之二,江苏98位两院院士77位在南京,南京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一——这份科教人才资源的“家底”一直让南京人引以为豪。不过长期以来,这份家门口的资源一直未能为南京所用。
南京在驻宁高校挂牌开放实验室,无疑为利用好这份资源打开了一扇门。企业和高校相关负责人均表示,用好用足这份家底,理顺体制机制,还需要企业高校“两头热”。
根据《南京市开放实验室实施办法》,开放实验室可从政府获得50万元经费补贴,但这笔钱只能用于硬件提升,无法用于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目前,我们实验室有30人,随着对社会开放和企业深入对接程度加大,还存在10个人员缺口。”赵春霞说,实验室不缺科研经费,但自己培养出的研究生却用不起。希望政府能建立把补贴经费转化为人员激励的引导机制,让更多科研人员愿意为社会、企业服务。
“以开放实验室为契机,最终实现‘科技服务支撑科研可持续发展’,这是高校实验室最希望看到的。”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范红结教授表示,近1000平方米的实验动物中心具备SPF级屏障环境,室内温度25℃、湿度60%、压力20Ρa、换气次数20次/小时,一年电费就高达80万元,整体运营费用每年近150万元,今年入选开放实验室后,中心与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外包服务合同,希望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来解决实验室的发展难题。
南京奶业集团育种部负责人陈长树说:“一些检测设备动辄上百万元一台,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只能到外地大的企业去借用。现在南京高校开放实验室,就近服务,真是帮了我们大忙。”陈长树说,只有企业有使用热情,这些开放实验室才能实现价值。他建议,开放实验室能否在开放设备的同时,帮助企业培养人才,双方形成紧密互动,真正实现“两头热”。(编辑 张洪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