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信息化进程报告会上,成都、杭州等地经信委负责人所介绍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引人注目。两座历史文化旅游名城走出了怎样的智慧化之路,呈现出哪些崭新的城市风貌?
在2013中国信息化进程报告会上,成都市经信委副主任李长虹富有激情地介绍了成都智慧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旅游城市,也被《福布斯》杂志预测为未来十年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成都人口1400万,GDP达8000亿元左右。在城市化、信息化演进过程中,成都历经了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首批中国软件名城、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城市等多个阶段。尽管目前还没有一套专门的智慧城市政策设计,但成都在发展过程中较早就把智慧城市作为目标,在城市的信息化规划、物联网规划、云计算规划、软件名城规划中都对其实质内容有所描述。
成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全面实施智慧成都的建设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泛在、智能、绿色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构建智慧型基础设施、打造高端产业,还是智能驱动城市运行、城乡一体信息服务,这些都深刻地表明,智慧创新的理念已经融入了城市精神。
李长虹表示,成都提出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构建智能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资源池、应用平台、感知应用体系和管理安全体系等四个方面。在资源池方面主要是在IAAS层面通过云计算集中存储的基础设施实现包括CPU、存储空间、宽带和应用软件的资源聚集。在平台服务上,主要是通过门户网站实现计算、存储、数据访问、安全服务等资源的申请和配置,实现整个智慧城市运行所涉及的基础服务提供。此外,利用自动感知技术实现自动的智能组网和智能处理,根据服务类型提供相应的计算方式,分领域构建云安全平台,满足可量度服务和数据、系统安全。成都地处西部,光缆通达方向有8个,城域网出口带宽2012年为1170G,网络通达能力还不强。在城市光纤通信方面,成都构建了一个基于城市的互联网交换中心来支持智能化应用网络,这与现有的电信管理体制有抵触。但李长虹认为,发展智能应用,很多智能控制和应用将在本地发生,如果还按照现有运营商体系完成网络交换,对网络资源的占用会带来很大的浪费。
成都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初具规模。光网城市方面,成都有320余万小区住户具备光纤接入能力,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90%,家庭宽带用户达286万户、普及率超过60%,在网光纤宽带用户普遍达8M以上。无线城市方面,无线通信网覆盖100%行政村,3G网络覆盖城区、重点乡镇和主要景区,移动电话用户达2200余万户;在中西部率先迈入4G时代,TD-LTE网络即将实现中心城区三环路以内连续覆盖和郊县城区主要区域覆盖;Wi-Fi热点覆盖大部分高校、机场、车站和重点场所。三网融合方面,成都IPTV用户达50万户,广电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50万户,电信和广电相互融合、双向进入,融合性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
今年年初,成都市政府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签订了一个IDC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希望在区域形成互联网产业所依赖的IAAS资源聚集,包括网络和数据存储以及计算的支持。此外,成都在2010年就引进曙光的云计算中心,当时是按照超算设计的,后来又对这个云计算中心做了改造,目前市政府有40个应用系统都是在云计算平台上面运行,把各部门的分散系统集中,通过这个渐进过程,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的框架模型基本实现。
李长虹表示,成都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包括智慧城管、智能交通、智能安监、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六大领域。智慧城管是在早期数字城管的平台上,横向叠加跨部门应用,纵向在智能终端上作应用提升。比如城管工作人员发现流浪和乞讨者后,可以把相关任务派给民政部门去处理,运用这套系统可以更快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城市安全生产监管方面,针对不少出租车携带问题气瓶的现象,以及其他城市安全隐患,成都共筛选出了8000多个危险源、火灾点、放射源等,搭建统一监管平台。目前已对液化天然气、烟花爆竹、电梯运行以及危险化学品实施监管。城市环境保护方面,国家环保部已经把成都列为应用互联网技术改善环境的试点城市,在重要排污口、排放点安放感知设备,通过云计算实现直报和监管。对流入城市河道和流出城市河道水的流量、水质已经实施了全面监管。此外,还实现燃气管线的监管,包括密闭空间管线第三方防破坏,还有在居民入户的煤气表的监管和报警方面的应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成都已经做到肉和菜类食品的溯源,并搭建了整个城市食品监管体系。这一套系统已被商务部作为向全国其他城市推广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