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表《模拟智能的整体思路》时,人们总在我已经研究多年,并已经否定,或决定不选择的方式上对我进行指责或发起争论。这使得实质性的讨论和对思路的修改讨论变得很少,这就无非是加大了研究工作内耗。虽然中国人在发展事业上往往是花在内耗的力量大于花在前进的力量。但是我以为,对于模拟人类智能这样大的工程,还是尽量减少内耗,使更多人参与并致力于它的发展,更有利一些。
为此,我想写一篇关于我研究模拟人类智能的历程。以使人们看到我经历过那些曲折的过程,否定过哪些自己过去的想法,否定过哪些时髦的计算机理论。又如何选择目前的模拟智能思路?可能会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和指责,有助于网友们集中精力修改它的不足之处。有助于促进这个思路的早日成熟。有助于我们使用这个思路编写出世界上第一个与人类智能类似的程序。
我以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发表这个探索过程,就是为了和网友们建立更多的理解,进行更多的交流。当然,在发表本探索过程中,对于过程涉及到的每一个方面,也会有利于网友们对它们发表意见。以便使我从这些意见中有所收益,修改自己思路中的不足之处。使我的思路更加完善。
总之,我相信大多数网友会以模拟人类智能这个大局为重,会为我国的软件在世界上走到前列的大局为重,摒弃自己的门户之见,最后为模拟类似人类的智能,找出一些可行的道路来。我也许只能做这项工作的铺路石子,我的思路也许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个人的得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最终会在模拟人类智能上有所突破。不论是哪个人最后完成这个突破,都是中国的幸事,都是世界的幸事,都是人类的幸事。个人的荣辱在这样的大事就会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一、起源于对人类智能的研究。
我接触计算机比较晚,大约在一九八七年,才被学校派去参加计算机培训班,学习计算机语言和原理。我们上大学的那个年代,计算机还是电子管型计算机,全系只有一台放在十几间房间的地下室的电子计算机。能够穿上白大褂进入那里的只有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教授和十几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只能眼看着他们出出入入,不如那里有多么神秘。到我学习计算机时,计算机已经进入到微机阶段,不过那时微机的水平还很低,我们使用着仿十六位CPU和内存48K的微机,已经觉得很骄傲了。如今那已经是扔倒垃圾堆里也没有人要的玩意儿了。
但是就在那时,我就明显感觉到,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与人脑是很不相同的,我们能够用它编写一个很复杂的方程计算程序,但是却不能让它证明初中生能做的正弦平方加余弦平方等于一。叫它是电脑,它却不能去想。
然而此时,我的精力并没有在计算机上。我正在致力研究的是如何改进人的智力。最初我把自己的研究叫做《聪明学》,也叫做“如何使人更聪明?”,后来发现聪明与学习有密切的关系,也此也把自己的研究叫做《学习学》。在后来,全国性的学习学研究学会成立,我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之中。并用大量的时间撰写“学习原理学”著作。
在我研究《学习学》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了西方心理学的各个派别的观点。也对中国传统的学习观点进行的继承。
但是我很快就发现我的研究与学习学学会的同仁们的最大区别,他们致力于一些具体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而我在大量辅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学生对先进学习方法的强烈抵触性,这种抵触性使大多数学生停留在低水平智能上,而高水平智能的存在在国内几乎很少有人注意。
因此我渐渐脱离了《学习学》会的活动,把精力放到高水平智能的形成原理上。这纯粹是没有经济效益的理论研究,但是它却使我对人类智能有了很深很深的了解。
由于对人类高水平智能的形成过程有了深刻地了解,我渐渐产生用计算机模拟这个过程的想法,于是我便开始了对计算机编程和模拟智能的研究。
二、个人的智能基础。
促使我研究改进人类智能的原因,是我本人无意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个人智能。
说是“无意间形成良好个人智能”的理由是:我既没有刻苦学习的艰苦环境,也没有造就天才的教育环境。我的父亲在我很小就流浪海外,对我毫无影响,一个没上过学的母亲含辛茹苦带我们长大。说环境不艰苦,是因为父亲能够多少补给家用,使我们既不富裕也不愁吃喝。一般的情况,艰苦的条件会使人更加发奋,因此能够把人逼出天才。另一种情况,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使孩子获得早期教育,也能够造就天才。但是在一个没读过书的母亲的教养下,我没有这些条件。
那么我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有良好的个人智力呢?
1、我高中三年仅仅上了不到一年半理科,高二时老师不知为什么分配我上文科,到高三上学期末,我才坚决回到理科班。回到理科班时大多数课程不及格。二个多月后高中毕业考以中下等成绩毕业。高考前被老师认为注定考不上大学一族。我于是高考复习坚决不去学校听辅导课,自己孤立奋斗。到高考结束时,全校二百考生中仅有十九个考上一类重点大学的人中,就有我一个。可见我是无意中获得较高的个人智力。
2、我小时就喜欢读课外书,练就一套一目十行的本领。先举两例说明。
例一:退休后我到一家驾校的计算机大厅供职。一日,驾校老板与我聊天,掏出一封信给我看,我仅瞄了几秒钟就还给他。这使得这个老板大为恼火,他认为我不尊重他。我告诉他我已经看完信了。他当然不信,就追问我那封信的内容,我说信中说的不过是一个女学员告驾校教练对他进行性骚扰。我正确的回答使老板大惊失色。当我告诉他我能够一目十行时,他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例二、我在学校任职时在校刊上发表一篇关于“一目十行”的论文,教外国文学的老师刚好是编辑,他找到我,向我表示他认为该文不妥,他认为一目十行仅能做到浏览。我跟他说,我用“一目十行”法在四小时内看完《红与黑》,愿意与他交换对该长篇小说的看法。我们对小说进行了一晚上的辩论,我引用了很多小说中的细节,证明我的观点(证明“一目十行”可以精读),最后他承认我对《红与黑》确实不是浏览,而是认真读过。后来,我的论文还是在校刊上发表了。
3、交流时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例:由于教师不足,我曾经代教过“高等数学”课程(我的专职是教“电子线路”)。一日,我正在洗衣服,两个学习很好的学生来问功课。他们都是文革中被耽误不能考大学的高材生,如果没有文革,他们会是我大学的师弟。只是因为被耽误,才成了我的学生。因此我对他们很客气。给他们两个人倒了水,继续洗我的衣服。他们两个继续他们的争论。
十几分钟后,见我还没理他们,他们说:“我们来问你题来了。”我说:“知道。”他们说:“那你看看怎么做呀!”我问他们:“刚才我干什么了?”他们说:“给我们倒水。”我说:“还干什么了?”他们说:“还?”我说:“我还把一本书推到你们面前。是不是?”那两个学生看了看那本书,客客气气地说:“没问题了,我们走了。”
原来在他们进门争论中我早已经知道他们问题的所在,对于这种睿智的学生说多了反而不给面子,我便在倒水的时候把书打到他们需要的公式那一页(这对于我已经不需要时间),并指望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但是他们按照一般老师的常规等着我给他们讲,没有看书,等我再次一点,他们也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十年后,他们中的一个已经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兼送毕业生的数学老师,见到我后对我当初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还记忆犹新。
4、达“悟”与知识还原。
达“悟”是把一本书的知识或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换成有限的记忆符号和一个完整的网络。然后用一种无法言传的方式保存在头脑中。如果你能够对知识理解达“悟”,就可以在几十年后,在自己不知道掌握多少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还原出来。
在高中时期,为了解决自己差一年半理科学习时间的问题。我使用达“悟”的方法贯通了各门知识。文革后期,我被分配的工厂四年,在小学、初中、高中教书六年,就是在高中教学,也仅教物理化学。对数学模也没摸过。到恢复高考时,由于《三角》已经被废除多年,人们要求我给他们辅导。那时三角书也找不到。等人们找到书,离上课仅差两个小时。我略翻了翻书,就用三天的时间给被辅导的一百多人把整本三角的定理、公式全推导了出来。我这才知道达“悟”对复现知识有多么厉害的意义。
依赖这种达“悟”后的复现知识本领,我可以在只带几根粉笔的情况下,去上“高等数学”课。两节大课的定理推导既不看书也不看备课笔记(老实说我从不写备课笔记)。连留作业也是拿前一排学生的书指点着留。
以上仅仅是一些高智力的例子,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只是为了帮人们考虑后面的智力问题而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