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人的思维和情感奥秘很着迷,萦绕在心中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就成了一个有趣而解不开的结。父亲书架上一本《社会心理学》把我引上的学习研究和探究心理的道路,当时还分不清什么是理论心理学、什么是应用心理学,父亲还找了教心理学的游老师给我辅导,得到的是夸奖赞许,对我的激励作用更大于实际的帮助。
中学的时候,思想逐渐复杂起来,对复杂问题也产生了兴趣,计算机的出现使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觉得运用计算机,我能建立起模型,预测复杂的天气,当时486还是高档机,看着杂志上彩页广告,真希望拥有一台这神秘的高科技利器。高考的时候希望考计算机专业,无奈考分不高,只能屈就学了电气专业,电气专业很好,有微型计算机课程,课程讲的是Z-80单片机,学得一知半解。学校电脑房有几台计算机,也没摸过几次,其中一台IBM-PC,我问计算机老师,这机器要卖多少钱,十万!天文数字,或许我这辈子都买不成了,后来上班我的工资才62元,拥有计算机可谓痴人梦想。
毕业刚工作后,晚上静下来就开始写我的对人工智能的想法,记得1994年一天晚上写的是电脑接入人脑的想法,这些都是自创的,因为我并没有机会接触相关的理论和思想。就这样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写了一本本研究笔记,也走了许多弯路。对心理学的兴趣已经转向了人工智能,总希望有一天能创造一款能跑能跳、能说能笑的机器人。看见现在机器人笨拙的样子,思考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后来我哥赞助我买来机器人套件组装,我希望能通过电脑控制机器人活动,因为电脑处理能力较强,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实在太差,结果都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2002年去青岛参加中科院召集的认知神经科学国际研讨会,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不足,于是走上了独立创新的道路,寻找到人工智能研究的根基:系统论和进化论,这是两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用这种分析工具,所有的问题都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2005年终于耐不住对人工智能的诱惑,辞职去了一家电子公司,希望能学习到有关自动控制的实践知识,为研究机器人提供帮助。可是去了之后才发现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经过多番周折,最后选定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方向,因为人工智能最缺的是理论上的突破,再者搞理论研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回溯到源头问题,什么是智能、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意识等等,基础理论的重塑,发现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的研究实际上与人脑智能结构差异很大,走到了两条路上。人工智能必须参照人脑智能,才能达到根本的突破,人脑系统是非常复杂完备的系统,远远超过当前任何人工智能系统原理和智能水平。
2009年,将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重塑,指向意识上载和机器化生存,当时的想法只是认为这个方向的意义远大于创造智能机器人,也是可以实现的,而如何具体实现,还需要理论的细化。此时我已经辞职在家专心研究智能科学基础理论,经过大量探索,终于将理论构建成熟,就是现在的“灵机计划”,并设计了一套“三级跳”的实施方案,首先是通过一个划时代的创新设计——模拟脑皮层实现模式产生和模式识别,再转化为应用,为灵机计划提供充足的资金;然后创造具有意识的智能结构,称作第三脑半球,就是与人脑左右脑半球一样的电脑模拟神经系统;第三步建立脑机接口,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信息同步和工作同步。
灵机计划是一个很大的计划,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灵机计划是一个公益计划,我希望这个开放性的计划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和研究机构参与;灵机计划是一个影响面甚广的计划,希望群策群力,充分调动众人的智慧,将整个计划实施得更加完美;灵机计划是关系到人类未来发展的计划,需要严密实施,将益处扩展到最大,将负面影响降低到零;灵机计划是一个紧迫的计划,希望能够尽快实施,让更多的人在有生之年能够享受到它带来的永恒。我有一个梦想,我相信也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希望更多的人来和我一起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