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字化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应对第三次产业革命,一是要加强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二是由政府来推动示范性市场的应用。
已经日趋成熟的3D打印技术和工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3D打印机是按设计好数字模型,用各种材料,以叠加工艺“打印”出各种终极产品。整个“打印”过程无需人工参与,而且制造的标准化、精确度远胜于人工。
数字化制造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是与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的。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模型,用户和代理商可以用3D打印机将产品“打印”出来,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工厂,连同制造业工人将越来越少。维基的生产方式将不再只是在信息和知识生产中有效,通过大规模协作,大量的个性化产品将被设计并“打印”出来。
工业机器人技术日益成熟,也是数字化制造的另一大标志。机器人本质上是电脑,所以也遵守每18个月性能提高一倍、价格降低一半的摩尔定律。实际上,早在2006年,《福布斯》杂志就预言,当工业机器人价格降到2万美元左右,而性能趋于成熟、稳定和易用,就会出现制造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替代工人的浪潮。
事实上,不少制造企业,包括一些中国的制造企业,已经大量引进工业机器人。富士康去年宣布在生产线上使用机器人。深圳一家生产无线键盘和鼠标的企业雷柏公司,目前已经引进一批ABB公司的工业机器人。雷柏公司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产值增加了两倍多,工人数量则从3000多人下降到1500多人。
有数据显示,日产汽车在英国桑德兰有一家工厂,它在1999年的员工数是4594人,产量是27万多辆,而在2011年,员工数量是5462人,产量则达到48万多辆,原因就在于这家工厂大量使用了数字化工控设备。
制造业数字化技术对人工的替代会对就业形成一定压力。“美国、日本制造业工人是非常少的,大部分劳动力在服务行业就业,但是这种就业结构是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实现的。如果这个发展阶段留给中国的时间比较少,那对中国的就业压力会比较大,但如果中国制造业的优势能保持的久一些,就会较好地实现就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将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中国现在吸纳就业的还是纺织服装加工、电子装配等行业,而对这些行业来说,机器人的成本相对还是更高一点,目前阶段大规模替代人工还是不划算的。”
现在中国的数字化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应对第三次产业革命,一是要加强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二是由政府来推动示范性市场的应用。比如支持一些大学、研究院所,甚至个人用户采购3D打印机,通过支持新技术应用市场的发展,促进一些前沿技术加快成熟。像北京、上海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知识人才比较集聚的地区应该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等产业,一方面使中国未来能够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另一方面,当生产方式真的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的数字化制造的阶段,中国也有相应的装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