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互联网产品大会于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本届活动的主题为“创新引领变革”。大会现场,IxDC联合媒体对IDEO上海办事处的数字事业总监王海磊做了专访。
王海磊(右)接受视觉腾讯科技记者(左)的采访
王海磊
IDEO上海办事处的数字事业总监
王海磊(Hailei Wang)是IDEO上海办事处的数字事业总监。他专注在设计和开发富有吸引力的交互体验,能在多种数字平台上完成从概念到实现的整个过程。他致力于帮助客户发现问题的本质,并运用最简单、直接、快捷地方式加以解决。
作为软件工程师和设计师,海磊于2001年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网络系统设计和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这个领域,他曾在微软、长天等公司工作过。
海磊曾成功地将他在交互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融入游戏行业中。在加入IDEO之前,他曾担任游戏巨头Zynga(中国)公司的用户体验设计和研究主管,他在那里创造了游戏交互设计的指导规范和模式,并将交互设计作为一个新学科引入了游戏制作流程中。此外,他还一手组建了一个由视觉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和用户研究员组成的吧8人用户体验团队。
海磊是一名连续创业者,曾在2005年联合创建了一家提供医疗服务评论资讯的互联网公司,并在2008年创建了一家网络应用设计和开发公司。同年,他还联合创立了旨在帮助初创公司的商业孵化器 “缘分汇”。
海磊同时还是一位数字艺术家,擅长通过编写程序和算法来驱动计算机绘制出他脑海中的画面,也就是所谓的“生成艺术”。他将这种“生成方法”从艺术领域拓展运用到信息视觉化、图形设计、产品设计甚至建筑设计领域。
海磊在大学主修英语语言文学,同时他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古典文化和中国武术也有深入研究。他执着地探索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超卓和隽美,并努力将其应用到现代的设计和文化之中。
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大家好,今天非常有幸请到了IDEO上海办事处的数字事业总监王海磊先生接受我们的专访。您好,我们今天上午的大分享主题是关于移动购物,请您谈一下为什么选择这个做主题?
王海磊:因为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项关于移动购物的项目,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行业访谈和用户访谈,发现这是目前互联网行业一个炙手可热的主题,所以我们有了一些研究成果,我们的客户也是非常的开放,希望我们能够把这些研究的成果跟大家分享。所以我觉得IXDC这个会议是很好的机会。
记者:移动购物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但是这个领域一直没有一个代表性的作品,有没有想过这个原因主要出在哪个方面?
王海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都是在发布自己的产品,都在探索这个领域,我觉得还是处于一个过程中的状态。应该说时机还未到,但我想应该还是会出现一个比较代表性的产品,目前看来有代表性的产品可能会跟现在移动购物软件的做法有区别。比如心里大部分的购物软件背后还是有很大的编辑的团队力量,他们做起来更多还是像一个媒体,事实上软件只是一个出口而已。我想一个真正的移动购物软件首先更多的应该依赖于科技本身而不是人力去做这个事情。所以我想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比如说人工智能这种先进的技术用到购物领域,有可能会创造出一个有代替性的产品。
记者:您说更多是侧重于编辑这个层面,那您所说的利用先进的技术,大概具体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哪类技术?
王海磊:我们知道谷歌(微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背后有很强的搜索引擎,亚马逊知道该推荐什么产品是因此有一个有谷歌历史的分析引擎,所以人工智能的这种学习基础应该在移动购物领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想很可能是一个具备人工智能推荐引擎的智能软件,将来成为标志性的产品。
记者:您说的智能产品的推荐是有一定的用户数据,首先他了解你才可以推荐,但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用户的数据,这一块怎么解决呢?
王海磊:其实要获得用户的数据或者高质量的数据是很大的挑战,因为用户有很多选择,他们没有时间、耐心和意愿分享他的数据给你。如何能够让他有意愿去做这个事情是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们考虑过是不是可以用一些用户会产生兴趣的东西,比如游戏化的东西,比如有趣的轻松的社交化的问答,是一个尝试。你真正要获得高质量的用户信息,还是应该注意用户的自我意愿,他愿意去做这个事情。要做到这个首先要让他信任,这个是很重要的。
记者:他们也希望能够了解用户的喜好来推荐,他们用的可能会一开始推荐一批,然后你选你喜欢什么风格,购物是不是也是这种方式?采用一些测试?
王海磊:这是常用的手段,很有效,但是也应该有很多其他的方式。
记者:可以再讲细一点吗?
王海磊:比如说最开始我回答一些问题,做一些问卷,是不是可以跟购物软件本身建立一种关系,如果这个软件可以具备一定的娱乐化或者卡通的乐趣,有没有可能成为我的一个宠物,从最开始我就愿意训练和培养它。这样的方式获得信息不仅是比较准准确的,而且是比较频繁的获得。
记者:大家其实一直都很想投入,但是有可能会发现也一些不准的问题,你们有没有测试过现在的算法的准确程度?
王海磊:这是一个很专业的技术领域,我觉得我们有过尝试和研究,但据我了解人工智能这种技术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从过去的40年的历史里边也是出现几代的引进,因为新的人工智能的编程语言和算法的出现,我想保证大会预算的出现还是会有可能出现质的飞跃,但是技术毕竟是技术,怎么把技术用好在产品里是更关键的。
记者:移动端现在的销量不断的增长,这是一个大趋势。但是如果对产品,专门对移动端来看,对用户层面会产生哪些不同的用户行为?
王海磊: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分为几个方面,首先对比一下PC和手机,用户的习惯就是在电脑前会坐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就会很累,但是手机很可能就是花几分钟十几分钟上上微博打打游戏之类的,这是PC时代跟手机时代用户在使用设备上很大的区别。移动时代大家更多利用碎片华的时间去做这个事情,那会对移动购物产生很大的影响。你在PC可以打开很多,可以对比,也可以跟朋友聊。可是在手机上不方便,再一个没有足够大的空间展示信息,所以把信息尽可能的提炼出来,特别适合用户本身,特别适合用户当下的环境。所以这就对移动端的信息提炼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其实很可能要推荐不同的东西个用户。
记者:你认为这种推荐是不是更大的依赖于技术层面的?
王海磊:我想要达到这种目标技术其实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基于地理位置还是人工智能了解用户的技术,基于一些所谓的用户的大量的积累的。
记者:还有用户决定买,去下单买这个东西的过程有没有可能移动端时间更短,想到买就立刻去买,并没有很长的时间的考虑的。
王海磊:这个我觉得用户购物车里会放一堆东西,这个是PC和移动购物都存在的,这跟设备关系不太大的问题。用户为什么放几十件东西在购物车里很长时间不动,很大的问题是用户无法做出决策,所以购物车这怎么样做的更智能化,帮用户做一些透明,无论是买还是不买,这样一方面会让用户得到实惠,另外也会建立信任,跟设备没有关系。
记者:让用户可以更快的产生购买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去做?
王海磊:我觉得其实更快这个概念应该是相对的,用户他要不要买这个东西,这一决策过程。你怎么样把决策的过程缩短,同时要让他做一个很聪明的决策,很合适的决策,这是更关键的。怎么做到?我想有很多可以使用的方法,用户会考虑价格是否实惠,质量是否有保障,卖家靠不靠谱,产品适不适合我,很多顾虑。事实上每一种顾虑之后都会有很多机会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现在有一个一直说的概念,就是关于社交购物,你们觉得社交购物这个概念成立吗?
王海磊:社交购物这个概念很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现实世界我们经常周末跟朋友家人去购物,这其实就是社交购物。因为我们逛商店的目的不仅仅是买东西,更多是增加娱乐和感情,这是社交很重要的一个活动,社交购物一直存在,而且在PC端也一直存在。我们带办公室在电脑前,我有一个产品推荐给你看一看,移动端更方便,我点一下就可以传到你手机,随时可以看。所以说社交购物这个概念一直存在,而且会一直延续下去。至于怎么样能够移植到手机购物和移动购物上这是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怎么样把社交购物或者真是购物里的娱乐或者与朋友之间的信任和推荐,或者是建议这些行为能够移植到移动购物上,我觉得这系值得探讨的话题。
记者:目前这方面没有特别好的案例?
王海磊:比较少,前几年美国也出现相关的移动应用,但最近也是不太听得见的。我想大家还是会再做一些尝试,比如说通过把移动购物软件跟微信这种社交渠道结合起来,用一种比较方便的方式随时可以询问朋友,甚至可以主动发起几个朋友之间建立一个临时的话题,这些事情都是在探讨。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也知道在手机板块这一块,他们在讨论淘宝。
王海磊:淘宝显然还是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个后台,但是我们也会看到最近几年有很多点崛起,也是有惊人力的商家,所以为移动后台提供了选择。我们也看到一个公司已经不仅仅依赖于淘宝,也是把数据来源扩展到了京东、凡客等。
记者:如果有多种选择,哪一个是一个比较好的呢?
王海磊:是比较监健康的生态环境,也会创造出更有意思的形态。现在很多移动购物软件构建于个平台上,依赖于这个平台生存,如果说一个客户端的软件做得足够好,获得足够大的用户数量,是不是可以产生一种很特别的效果,就是我掌控了大量的用户的个人情报,我可以帮助他决策买什么不买什么,或者可以帮他推荐,是不是有可能把我放到一个更特别的位置,有没有可能出现C2B的模式,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记者:最后一个想请您分享一下参加这次IXDC大会的感受,以及您对大会的寄语,对未来发展有哪些建议。
王海磊:我参加这次大会还是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身份,我们知道在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师的地位或者是价值越来越被认可,我也是希望能够在这个大会上以设计师的身份为设计师代言。我也是觉得IxDC在最近几年,中国的用户体验,设计体验的推上起到极其的作用,希望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设计师层面的影响,并且可以延伸到产品,关于产品设计,甚至企业决策等更多的领域。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