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是一个兼顾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基层组织。研究所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科点、硕士学科点,该学科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和辽宁省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机器人系统、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建筑智能化技术、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人机交互医学影像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助教与其它教工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14人。博士研究生40人,硕士研究生115人。
一、党政团结协作,营造文明、健康的育人氛围
几年来,研究所党政团结协作,共同讨论研究所未来的发展,始终追求“出成果、育英才、创效益、求发展”的奋斗目标,形成凝聚力,成为一个敢“打硬仗”的集体。通过不断总结与凝练,研究所打造了“踏实刻苦,真诚合作,心系祖国,开拓创新”的“牛牛”精神,积极探索与创新,走出了一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步发展的崭新道路,取得了突出成绩。
研究所党支部是具有优良传统,曾经先后获得东北大学先进党支部、沈阳市科教工委先进党支部和辽宁省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作用,配合研究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作,主动向学校申请建立教师与研究生联合党支部。克服了任务多,工作量大等困难,通过组织参加支部“基层党组织活动方案立项”,开展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工作,促进了研究所整体工作的进展。2002-2008年度“基层党组织活动方案立项”均获校“最佳方案”,并作为代表被推荐参加2006年沈阳市“共产党员工程”活动。
在研究所党政领导下,成立了研究生俱乐部,促使上百名研究生有组织地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俱乐部已独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科研学术交流和业余文化活动,营造了一个安全文明、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使广大同学深受其益,促进了研究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6年~2008年研究所先后获得东北大学“五四奖状”、“ 三育人”先进集体、市科教系统“创金牌科室”、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二、育人为本,乐于奉献,在教学中探索全新模式
研究所的每一位教师在承担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过程中敬业尽责,认真授课;积极引入新课程、新内容,先后出版了十余本教材专著和教学辅助材料,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专业知识;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了MATLAB大观园等学术网站,提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交流的园地;创造性地建立了PPT、LaTeX和VBA有机结合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材料;自行开发的教学软件CtrlLAB在众多高校的自动控制教学中获得应用等。这些探索与实践为本科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提高了教学水平,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果。2008年,建设国家级精品课一门、出版国家级精品教材一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美国著名出版社教材2部;2008年,申请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个;获得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现有辽宁省教学名师(吴成东)、东北大学教学名师(薛定宇)。
研究所的实践教学工作十分活跃。虽然这项工作十分辛苦又少有回报,全所仍有三分之二的教师参与其中。每年组织参加十余项科技活动,为二百余名学生提供参加各项国内外科技竞赛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多年的工作积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足球机器人创出东大“牛牛”响亮名牌,在国内外机器人足球赛场上争金夺银,多年来,先后获得二十余个国际国内比赛冠亚军;2008年,获得“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特等奖2项;2004年,研究所以中国象棋博弈算法为平台向人工智能发起新的挑战,三次获得国际比赛季军或冠军。通过参加项目,学生们分别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挑战杯辽宁一等奖、创业大赛辽宁一等奖各1项;研究所多年坚持指导大学生参与国内外“数学建模”、“ 计算机仿真大赛”、“计算机程序”竞赛活动,近年来先后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研究所积极组织并指导本科生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机器人电视大赛,在全国数十支代表队中一路过关斩将,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比赛季军。
突出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认可,老师们先后获得学校的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0余项,教学改革项目3项,“东软奖教金” 10余项。课程《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教材《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出色的工作还赢得了国内外高科技公司的认可,获得了多项国内外资助,例如:美国MathWorks、NI公司、康普公司、福建冠林电子公司等先后给研究所赠送了总价值近百万元的先进教学实验设备及软件,建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科研不断进取,在实践中锻炼高水平人才
近年来,研究所不断努力,结合社会需求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实现科研服务社会。先后与宝钢集团、东软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联合科研,完成铁水运输系统仿真、汽车电子导航、医疗辅助诊断、先进机器人设计、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统、系列科普展品等20余项科研项目,使一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先后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6年承担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百万元以上科研课题1项,985学科建设项目4项,都是由中青年教师作为负责人获得的。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们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的研究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眯,很多同学在毕业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2004年以来,所指导的学生就获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一等奖学金1人,获校优秀奖学金12人,获校优秀研究生干部2人,获校三好研究生3人,获东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1人。
四、用爱心呵护学生,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研究所的教师经常放弃节假日和双休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对待学生,不仅能认真指导学业,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当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耐心地开导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例如,很多老师都遇到过特困生,看到他们心事重重,就主动关心、询问。得知他们因为家庭困难,思想上有负担,准备放弃学业时,就及时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帮助,还为他们提供科研助学机会,鼓励他们走出困境,使这些同学体验到关怀,也使周围的同学感受到生活在集体中的温暖。老师们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无私奉献的精神去影响和引导着学生,学生们也真心实意地尊敬和爱戴着老师,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骄人的成绩是靠艰苦努力得来的,研究所的教师们在荣誉面前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今后的道路一定不会平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