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春耕夏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合作社、种植园、种植能手等,一面抓紧时间检修农机具,一面增加投入购买新型农用设备,以全力保障春耕夏播。这不,连日来在华兴公司的农装事业部,总有操着不同口音的采购商焦急地等候在公司的“提货区”,他们开来的大大小小的货车,“身贴身”停靠在装配车间里,无论是装车的还是停车的,都全力投入,看那架势,完全是另一种的“农忙”气氛正在华兴公司上演。
“全能王”应时而出
“三山六水一分田”是对全球地貌的形象概括。中国山地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丘陵约占10%,华兴田园管理机以其轻巧灵活、操作便捷的优势,成了为丘陵、山地、小型地块上的农民,量身定制的耕作兼具种植功能的“全能王”。
对华兴公司而言,农村的田间地头有农忙,公司的车间仓库就跟着“农忙”,这已成华兴的每年常态了,今年当然不例外。
早在1998年,华兴创新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多功能田园管理机,不但填补了国内此类农机的空白,而且以其卓越的性能,该产品当年就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推荐。
华兴田园管理机以其轻巧灵活,操作便捷的特点,为丘陵、山地、小型地块的农民,量身定制出耕作兼种植的“全能王”。
该机型通过变换不同机具,按需实现中耕、培土、开沟、覆膜、起垄等功能,机器开下地,一台就能“大包干”。在动力装置不变,多种搭配机具实现拆卸装载使用,机手作业转弯半径小,可一次完成碎土、除草、培土作业,更是轻而易举。
中国山地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丘陵约占10%。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大面积的丘陵耕作区是多功能田园管理机的“天然市场”,以南方经济作物为切入点,项目合作更加广泛,其中烟草项目管理机械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大批量采购已经成为“常态化”。
“大智慧”领跑农机产业
“智慧农业”乍一听,总觉得离我们非空即远,实际并非如此。不管大家关注不关注果蔬市场,我们都得承认,随着果蔬需求量的增加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的小地块、分割化的种植方式,既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量的需求,又达不到果蔬生产者投入与产出的期望值,因此,体现“大面积种植、机械化作业、联合式收获、稳定性收成”的智慧型农业,呼唤着华兴在“大田蔬菜项目”上大施拳脚。
对华兴而言,田园管理机的市场热还在继续,大田蔬菜全程机械化项目又异军突起。
大田蔬菜项目作为华兴参与智慧农业的切入口,自2013年,华兴农装事业部就瞄准这一目标,经过科研人员和农机专家近一年的联合攻关,他们实现了大田蔬菜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以前20人一天种植西兰花苗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四五个人,花费几个小时就能完成。”4月18日,在滨州市暨博兴县露天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移栽机现场演示会上,农机手们对这套机械设备表现出“情有独钟”。
把“智慧农业”的理念,融入到该项目里是研发理念的转变。以大家能听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项目,那就是该项目具有的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植、机械化植保、机械化喷灌、机械化收获、机械化加工的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用科技改变了蔬菜种植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的传统模式。再若具体到育苗机上,它应用PLC程序自动控制,仅一台机器,一天连续工作10小时,可育苗45万株,做畦、移栽设备装有GPS定位,持续作业5000米,行距误差仅在两公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这套机器上全都实现了。
“如今不再是农民适应机器,而是机器适应农民了。我们在研发新的产品时,非常注意把农业机械实施部分和农艺实施部分,两者合到一块,农机和农艺技术人员互通互学。”负责大田蔬菜项目试制的王云海介绍。
现在,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操作性能,大田蔬菜项目都比较完善了,但是,想当初一切都是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参考资料,研发人员就网上查、地里看,反复琢磨,尤其是在育苗机,针对微小粒种连续旋转真空播种的孔径和倒角,为做到精准控制,技术人员经过100多次的反复试验,最终获得成功。
为解决项目研发中的技术难题,他们不是闷着头做实验,而是走出大门寻求支持。他们两次进京,五次进省城,向农机专家进行请教。凭着一股永不服输的精神,十几种产品,上千个数据,被他们一一“拿下”。在3月31日上的北京农机展会上,大田蔬菜全程机械化产品一亮相,就引起农机专家、同行以及消费者的极大关注,“PCL自动控制作业、GPS定位作业、十多种配套机具协同作业。”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大田蔬菜机械的“智慧”特点。
“农业装备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通过对华兴实地考察大田蔬菜项目后认为,华兴紧紧抓住农机和农艺的特点,首先推动了系统创新,尤其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进行了深层次结合,这一点很有创新意识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