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化产业与产品网讯:实现“人机共生”一直是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共性追求,其技术应用水平究竟如何?那么,基于人工心理与情感计算的仿真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的区别在哪里?近日,本网专访了我国从事情感计算与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专家任福继教授,请他详解情感仿真机器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任福继教授表示:智能机器人不是单纯的智能,而是构建在“先进智能”与“心状态转移网络”理论的基础上,融合了情感的先进智能。通俗的讲,就是仿真机器人具有了“心”,有了“七情六欲”,不仅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情感,还可以和人进行情感交互,机器人可以真正的成为人类生活的得力助手。具有情感的智能仿真机器人可以在多个领域应用,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例如应对日益增长的心理问题,例如因心理压力自杀等现象,可以通过机器人对人的情绪情感进行分析和感知,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应对,而当前社会面临的老龄化困境,机器人除了辅助老人的生活起居,也可以通过具有情感的智能仿真机器人解决空槽老人的心理问题,在教育、国防等领域,具有情感的智能仿真机器人均有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应用需求。该类机器人以及相关实验平台是建立在“先进智能”、“心状态转移网络”以及机器人云服务平台等完整的理论框架下,目前已经逐步在现有的样机平台上进行装配实验,可行性得到了逐步的验证,而其应用水平也会在情感和智能逐步完善的样机平台上得到验证。
任福继教授认为:实际上人们或多或少已经逐渐感受到了机器人和智慧生活带给我们的一些便利,另外,也听到了一些词汇例如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智能服务机器人进入社会,服务老百姓生活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智能机器人真正服务老百姓、实现真正的智慧生活可能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就是“任重道远”。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具有真正智能的服务机器人不是简单的制造一台机器人,在特定的环境,完成固定的任务。对智能机器人本身而言,是要作为一个拥有智能和情感的“人”或类“人”,可以自我学习和进化,真正的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从生理和心理上辅助和服务老百姓;对于国家或企业而言,是要构建一个新型产业,从机器人的加工制造到机器人集群组建,从机器人的云服务平台到机器人学习进化机制等的构建,均需要走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发展过程中,提升中国式智能机器人的“聪明智慧”的关键在于提高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使其具有“先进智能”,即给机器人装上“心”,使其具有情感,对人的指令与情感做到真正的“理解”并与人通过多媒体进行交互,从而真正的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具体的需要中文信息处理、情感语义计算、心状态转移网络、先进智能、机器学习等多领域的技术和理论共同发展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