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越来越多的西方大片开始充分发挥想象,不断地绘制未来的高科技蓝图。其中,“人工智能”无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关于“人工智能”的“度”的讨论,也在不断热化。
概况
人工智能(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指由人工制造出来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实现的智能。该词同时也指研究这样的智能系统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如何实现的科学领域。

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人工”和“智能”。
对“人工”的定义,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有时我们会要考虑什么是人力所能及制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没有高到可以创造人工智能的地步,等等。但总的来说,“人工系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人工系统。
对于“智能”的定义,就存在较大分歧。这涉及到其它诸如意识、自我、心灵,包括无意识的精神等等问题。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我们对我们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对构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对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关于动物或其它人造系统的智能也普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课题。
人工智能目前在计算机领域内,得到了愈加广泛的发挥。并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应用。
强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能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有两类:
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
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
目前以自然语言理解问题为突破口,以本源语义为对象,通过对“理解”与“智能”的界定研究,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研究已经取得进展。
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强人工智能的研究目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人工智能研究者不一定同意弱人工智能,也不一定在乎或者了解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内容与差别。就现下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来看,研究者已大量造出看起来像是智能的机器,取得相当丰硕的理论上和实质上的成果,如2009年康乃尔大学教授Hod Lipson 和其博士研究生Michael Schmidt 研发出的Eureqa电脑程式,只要给予一些资料,这电脑程式自己只用几十个小时计算就推论出牛顿花费多年研究才发现的牛顿力学公式,等于只用几十个小时就自己重新发现牛顿力学公式,这电脑程式也能用来研究很多其他领域的科学问题上。
关于我们当下时代所热议的“人工智能”,主要是指“强人工智能”,各个书籍、影片等艺术手段向我们展现:他们相信,会有高仿真人类的智能机器人,他们甚至有知觉、有情感,可以和人类正常沟通。
于是,社会就向我们发出这样一种声音:人类造出高仿真机器人是不是对机器人和人类本身的一种双重伤害,当机器人有了情感,他们便会不受控制。向善的方面发展,当他们面临身边至亲的生老病死却无能为力时,他们是否会伤心、会无助?向恶的方面发展,他们是否会产生邪念,会利用自己的超能危害社会?赋予超能的、不会生老病死的机器人一种情感过后,这些都将成为问题。
于是,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追求高科技过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造福人类?还是为了多制造一些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