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化产业与产品网讯:智能硬件对社交的拓展大体源于传感技术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无非来自两个方面:
1 、让我们感知以往感知不到的东西。
过去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都是生理感知范围内的体验,有没有想过我们其实可以在很多方面做出突破?比如视觉上,我们除了分享可见光,还可以试着去分享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可见光。蝗虫的视觉色系远比人类丰富,如果我们用传感器复制蝗虫的体验并分享给人类,届时我们对世界的观感会不会十分不同?又比如声音上,如果我们能用智能硬件捕捉超声波或次声波,由此带来的对位置、环境感知的差异,会不会让我们拥有一些新的人际交互方式?(支付宝的当面付就是一例)
2、增强我们现有的感知能力。
增强的方向我们不难想象,不管是视觉、听觉还是触觉,我们未来对信息的捕捉和记录,必然会更加地即时、精确和自然。Google Glass打开了很多想象,其中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视觉共享。
想象这么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将近70亿部移动摄像头,每个摄像头都在无时不刻记录着流媒体信息。当我们把这些信息汇集到一起并对他人开放,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实时视觉分享网络。在世界杯赛事中,场外的观众可以点播场内观众的视觉,甚至如果球员自身佩戴有某种物理性更佳的摄像头,我们也可以站在球员的第一视角体验临场感觉。在医疗教学中,教授也可以使用学生的第一视角,观察他的每个手术细节。
但人类对世界的体验,不只是一些数字信息
我们已经说过,社交网络的本质是传递体验,而体验诚然不仅仅是数字信号本身,更应该在意的,是它如何由数字世界作用于物理世界。在这方面,各类虚拟现实技术为我们铺垫了很多可能:
视觉上我们有了Oculus。
听觉上我们有了各种传音设备。
嗅觉上我们有了oPhone。
触觉上我们有了Gaming Vest(以及“千里之外夺人贞操”的LovePalz和LinkcuBe)。
如果某天我们彻底地掌握了干涉生物电和内分泌的能力,我们甚至能为你搭建一个黑客帝国式的世界,这带来了更多奇思妙想:
想想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是如何构建的吧。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共感构成了一切道德的基础,当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缝地与他人分享,这将造就一个真正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