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化产业与产品网讯:11月11日上午,作为2014(第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的主题活动之一,“创新驱动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期举行。本次论坛共邀请到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张兆田副主任、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审查部宋红明处长等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10个特邀报告。全国各高校、院所和企业获奖代表,以及上海交大、上海理工、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师生近300人参加了论坛活动。高峰论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国胤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在创新驱动发展: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作《机器人革命真的来了》特邀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副主任张兆田作《大数据挑战性问题及其基础研究》特邀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宋红明处长作《工业机器人行业专利分析报告》特邀报告

颁奖嘉宾及代表参加“创新驱动发展: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高峰论坛”报告会

王剑副教授作报告

程俊研究员作报告

俞凯研究员作报告

李金屏教授作报告

王磊研究员作报告

林远东CEO的代表作报告

苏中教授主持高峰论坛圆桌讨论
李德毅院士的报告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环境造就大数据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学科交叉加速,产业前沿延伸和新兴商业涌现,催生出的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许多“四不像”的技术和产品,延伸出这种跨界碰撞和开放创新诞生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报告预示“四不像”的学科、产业和商业,也许成为创新的主要形态,正是它们造就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其思路缜密,观念新颖,带给人们新的思想启迪。
张兆田副主任从商业应用、公共管理、科学实验等催生大数据的角度进入,详细解读了大数据具有体量大、多源异构、生成快速、价值密度低等特点。并从大数据表示与存储、大数据演化与计算、大数据生成与人类社会行为关系等深刻问题,回答了面对挑战后传统的研究方法难以基于大数据发现有价值的数据关联关系的内涵,带给大家全新的思想解析。
宋红明处长从具体数据分析搭建出工业机器人行业专利分析报告中的多个维度。结合整个行业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状况、市场情况,政策信息等方面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全球及中国的专利申请的影响,提供了技术-功效矩阵等全新内容。报告还针对美国工业机器人侵权诉讼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具体涉诉案件对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如何利用专利权以及发生专利纠纷如何应对给出了具体建议。研究数据权威,形势判定和借鉴经验精准,解决问题和采取措施有效,构成了整个报告的思想精髓。
张立强教授的报告从大数据下的空间信息处理的方法与应用切入主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的三维场景智能重建与可视化是本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问题。尤其在面对处理复杂海量空间数据的新挑战,运用“智能感知建模、自适应可视化”的理念,探寻出计算机模式识别理论和空间信息技术,突破复杂空间实体难以智能处理与精确表达等难题,实现复杂地表地物重建和自适应可视化。报告揭示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背景下,借鉴图像智能识别和数据挖掘理论,如何突破基于概略图3D城市模型精确搜索的技术瓶颈,为城市目标的自动重建及个性化地图制图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
王剑副教授的报告立足随需任务支持的智能化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研究,重点研究如何解决信息网络服务需要突破传统稳态服务的局限,网络管理系统亟待发展智能化综合管控能力等问题。他从随需任务支持的智能化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以面向复杂动态的网络环境提供智能灵活的机动资源综合调度和随需业务支持为研究目标,突破了面向业务重构的分布式网络管理、动态资源调度、复杂信道条件下系统固件和软件的可靠升级、板级故障诊断以及快速路由选择与恢复等关键技术,为提升复杂网络环境下网络管理系统的综合管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俞凯研究员的报告从近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穿戴式设备的发展进行基于语音的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应用,重点介绍口语对话系统所涉及的完整智能语音技术框架,以及各项技术的前沿理论和实现方式。探讨了认知型对话系统如何从对话情境引入统计建模的框架,通过人和机器的多轮交互来解决语音识别及语义理解产生的不确定性,具有短期的自适应能力和长期的进化能力。表明这种新型对话系统是由人机交互从“机器智能”向“机器认知”转变的一个典型例子。
程俊研究员的报告从机器人与互联网、云服务发展的趋势,研究了如何实现提高智能化程度和降低智慧生活成本。通过拓展机器人推理计算、知识获取、信息存储的能力和快速实现机器人连接云端共享新功能,以及利用云服务建立机器人应用平台,实现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机器人单体的运算存储能力要求不高等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了从复杂运算、存储海量信息、大脑云端完成,到机器人执行交互命令、运动控制和数据传输广泛应用关系。
李金屏教授的报告从利用巡检机器人及其所携带的可见光和热成像摄像头开展针对电力设备的智能化设备监控研究,探索出传统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在获得实时图像中各个电力设备的特征,通过与预存的设备特征比较,识别各种设备并进行定位,将可见光和红外热成像图像进行多模图像配准,进而获得各种设备的温度报警信息,使之实现传统思路无法达到实际应用的精度要求。研究发现,通过建立巡检机器人在各个停靠点的各种典型情况下的图像数据库,在人工标定设备的前提下,即可利用图像配准技术,对前端摄像头采集的视频流信息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实现设备的远距离状态智能监控,这种监控方式可以在类似的工业生产实时智能监控中获得广泛应用。
王磊研究员的报告结合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持续火热的现状,从人体传感器网络在可穿戴智能设备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破解“穿戴式智能设备”和“移动医疗健康”等产业热点,详解该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包括医学集成电路设计、人体近端通信、生物医学算法开发和健康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内容的分享。
林远东CEO的报告面向智能语音技术的产业发展前景,以智能语音技术的产业应用——口语教育为例,回顾了智能语音技术教育应用发展史,从智能语音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看语音评测技术的远景趋势,系统解答出运用计算机智能算法自动对学习者的发音进行发音标准程度的评价和发音问题的诊断等瓶颈难题,表示随着这种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开始进行实用环节,目前已经发展为涵盖语音、语义和表达法多个维度,多种题型的自动语音评估技术。
最后,苏中教授主持了圆桌讨论和提问环节,大家普遍感到:李德毅院士《机器人革命真的来了》报告、张兆田副主任《大数据挑战性问题及其基础研究》报告、宋红明处长《工业机器人行业专利分析报告》等主题报告,主题新颖,内容翔实,纵论我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最新变革,紧扣学术、技术和市场的融合创新思路,交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前沿课题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了大数据时代智能机器人的产业跨界、创新融合的新趋势,给大家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和启发。
据悉,为培育具有鲜明学科和行业特色的社会奖励品牌,今后“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还将增强高峰论坛的规模和效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切实发挥科技奖励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品牌影响力,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弘扬崇尚科学与人才的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