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科普博客 > 创新驱动 > 正文

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分析

2014年04月10日    来源:     
1506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技术名词,很多专家认为,云计算会改变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型企业都在研究云计算技术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亚马逊、谷歌、微软、戴尔、IBM、SUN等IT国际巨头以及百度、阿里、着云台等国内业界都在其中。

  1、“智慧城市”依靠“大数据”得以实现

  以前我们谈到过大数据,但是后来有一阵子的蛰伏期,当时不谈是因为本身数量不够大,产生速度不够快。大数据的概念并非是全新的概念,所谓大数据的大是相对原有的信息处理能力而言的。到了云计算时代,可能就是几十TB规模才是大数据。当今因为进入了这个时代阶段,因为信息数量大,所以我们就产生了大数据。

  在云计算时代,之所以提及大数据,把概念上升到这样的角度,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把数据看作资产对待,希望利用大数据来创建更多新的业务,通过新的业务产生新的价值。这样的话,跟传统BI最大的不同,刚才我也讲到了数据的打破和重组,通过这种数据打破和重组过程发现新的业务机会。

  2、“智慧城市”缔造信息共享,创造数据真价值

  智慧城市其实是个大的传感器网络,现在某一个领域的数据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用。将来发展趋势来看,这些数据本身又会做综合,真正做到大数据。换句话说要打开原有的数据篱笆真正实现数据分享。或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享,真正创造数据价值。

  我们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期的形成是说如何用有效的数据信息挖掘出我们需要的新的信息,产生一些新的决策。基本上我们都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以前没有去提大数据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更注重在决策这一层,现在之所以把大数据提的这么重要,首先量大,产生速度快,才有可能为我们提供足够多的数据和分析去支持我们的决策和建议。现在拥有了有价值和有质量的数据,我们建设智慧城市就不再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中科院20日发布《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研究报告,提出未来5至10年世界可能发生的22个重大科技事件,以及中国可能实现的19个重大科技突破。

  该报告称,2010年美国科学家实现人工合成支原体基因组,培育出由人造基因组控制的、可自我复制的细菌细胞,标志着人类实现首个“人造生命”。可以预见,未来10年,有望在人工设计并合成生物分子、生命线路、细胞器乃至真核细胞染色体等“人造生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医药、能源、材料、农业、环境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

  对火星的研究已发现存在大量地下水的证据和其他支持生命存在的迹象,正在开展和即将实施的若干国际探测计划,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在地球系统以外发现生命或生命存在的证据,这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自身认识的重大突破,将极大拓展人类对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

  准确预见未来发展特别是未来5-10年重大科技事件是一项富有挑战的工作。就中国而言,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进程中,面临着能源资源、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人口健康与老龄化、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空天海洋拓展、新安全等重大问题,对相关领域的研发提出了迫切需求。这些需求指明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也必将加快中国的重大科技突破。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物联网在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构成物联网产业五个层级的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分别占物联网产业规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目前,物联网在各国已经成为战略共识。发达国家更是早已积极推动物联网发展规划。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后积极响应IBM的“智慧地球”理念,将其作为其国家战略,强调传感等感知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欧盟2009年6月制定了物联网2020里程碑计划(I-Europe),计划具体而务实,强调RFID的广泛应用,注重信息安全;日本和韩国的泛在网络也已经发展多年,日本2009年8月推出I-Japan战略,在U-Japan的基础上,强调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服务应用。

  近年来,中国明确将物联网列入重大专项发展规划,2009年温总理在多次科技调研和会议上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构想。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明确将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战略性产业。

  2011年12月,酝酿已久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的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将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创新工程、标准化推进工程、“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其中,重点领域主要涉及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等。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物联网市场调研小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2011年增长38.6%。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正四处开花,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迅猛的态势和产业规模集群的形成,我国物联网时代下的产业革命也初露端倪。从具体的情况来看,我国物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到了纺织、冶金、机械、石化、制药等工业制造领域。在工业流程监控、生产链管理、物资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监控、装备维修、检验检测、安全生产、用能管理等生产环节着重推进了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建立了应用协调机制,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工业的集约化生产、企业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降耗。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产业的发展,预计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4896亿元。

  《2013-2017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指出,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成相应的市场,加总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

[责任编辑:]
转载申明:中国智能化产业与产品网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010-57188978
投稿:zgznhcy@ciiip.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南路1号
网址:www.ciiip.com
关于我们
加为微信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