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30日讯(记者李万祥)滴滴出行与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今天发布的《知道--华北城市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五月,华北地区共有3.51亿人次使用打车软件智能出行,其中,北京、太原、天津三地智能出行渗透率居于前列。
该报告还以北京为例分析了智能出行平台对城市交通服务的改善。具体来看,北京地区乘客使用滴滴出行,人均等车时间仅为5.6分钟。
报告数据显示,今年前五月,华北地区共有3.51亿人次使用打车应用智能出行,其中,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智能出行渗透率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看,北京智能出行渗透率高居第一,而月人均出行次数也排名第二。
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今年前五月,华北地区打车王也“花落”北京。滴滴平台大数据显示,北京的一位乘客在今年前五月共完成598单,成为华北地区的“乘客之最”,这相当于每天打车3.98次。
报告显示,北京乘客人均等车时间为5.6分钟。按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2015年度北京市职工7086元的月平均工资计算,滴滴每天为北京市民节省21.8万小时的等车时间,约合人民币872万元。
上下班通勤是城市出行的核心场景。滴滴平台大数据显示,北京地区上班族平均通勤距离达18KM,平均通勤时间达54分钟,成为华北地区“上班路最长最耗时”的城市。
报告数据显示,从出行上看,燕郊已经成为了环北京地区最活跃的卫星城。过去一年,燕郊地区的智能出行总量呈爆发性增长,月均增长率达到了57.8%,大幅猛增的出行量也使得燕郊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智能出行第一镇。
当日,滴滴出行还和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宣布,双方已共建分享经济与行为能源联合实验室,以研究互联网+交通出行领域的节能减排问题。
实验室公布了首个研究成果:根据目前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的滴滴顺风车、滴滴快车拼车的用户渗透率和订单情况,经过测算,市民通过滴滴顺风车、滴滴快车拼车出行,过去一年为三市减排26万吨二氧化碳,这相当于851万颗树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分享经济与行为能源联合实验室是国内首个研究及评估互联网+交通领域能耗的研究机构,研究结果一经发布即引发学者及业内人士关注。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余碧莹表示,滴滴出行拥有先进的互联网+交通领域技术与大量的数据,为此次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与数据支持。在滴滴顺风车、滴滴快车拼车等分享出行方式在出现之后即获得可观的用户增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而这个现象的背后,产生的环保效益也不容小觑。